我曾在很多地方都说过,在清人所分的三门学问:义理、辞章、考据中,我最不擅长、最不喜欢的是义理,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所谓“哲学”。堂而皇之的理由是不多的,我只不过觉得义理这玩意儿太玄秘,太抽象,恍兮惚兮,其中无象,颇有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味道。为禀赋所限,我喜欢能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打实的东西,那种有一千个哲学家就有一千条真理的情况,我的脑筋跟不上。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我到...
这里是披露的几页友人的来信。 你问我在热闹场合和人们交往的时候我常是显得愉快,开脱,为什么在信札文稿里流露在笔底下的却往往那样寂寞忧郁(用你的话形容,说像海上的雾天,或梅雨的江南)?这要分析说明是徒劳的,像不易答复为什么月光素淡而太阳光却亮得耀眼。若是勉强找理由,像普通医生对一般没有把握的病症,漫指为流行性感冒那样,我说我怕是客居的心情在作祟吧。 平常我总爱把世人...
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有一回他来看我,嘴边绽出微笑,我知道那就是相见礼,我肃客入座,他欣然就席。我有意要考验他的定力,看他能沉默多久,于是我也打破我的习惯,我也守口如瓶。二人默对,不交一语,壁上的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特别响。我忍耐不住,打开一听香烟递过去,他便一枝接一枝的抽了起来,巴答巴答之声可闻。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的翕呷,左右顾盼,意态萧然。等到茶尽三碗,烟罄半听,主人并未欠伸,客人...
我写过一篇“聋”。近日聋且益甚。英语形容一个聋子,“聋得像是一根木头柱子”,“像是一条蛇”,“像是一扇门”,“像是一只甲虫”,“像是一只白猫”。我尚未聋得像一根木头柱子或一扇门那样。蛇是聋的,我听说过,弄蛇者吹起笛子就能引蛇出洞,使之昂首而舞,不是蛇能听,是它能感到音波的震动。甲虫是否也聋,我不大清楚。我知道白猫是绝对不聋的。我们家的白猫王子,岂但不聋,主人回家时房门钥匙转动作响,它就会竖起耳朵...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闲品着香茗,面对行走人生,有许多欣喜和无奈,如同枝头绽放花儿,不可能全窥芬芳绚烂。当我仔细品读南宋理学家朱熹巜读书有感》之时,方感受到了人性的璀璨光环,在无限的遐思中浮想联翩。 纵观我省最近如火如荼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大研讨”活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
三月七日的《文汇报》上载着黄炎培先生的一篇文章《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我读了之后,也想“也来谈谈”。今年正是弘一法师(即李叔同先生)逝世十五周年,我就写这篇小文来表示纪念吧。 黄炎培先生这篇文章里指出李叔同先生青年时代的爱国思想,并且附刊李叔同先生亲笔的自撰的《祖国歌》的图谱。我把这歌唱了一遍,似觉年光倒流,心情回复了少年时代。我是李先生任教杭州师范时的学生,但在没有进杭州师...
读过我的文章,看过我的儿童漫画,而没有见过我的人,大都想象我是一个年青而好玩的人。等到一见我,一个长胡须的老头子,往往觉得奇怪而大失所望。这样的人,我遇到过不知几百十次了。我自己也常常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使他们奇怪? 想了一想,我明白了。我的身体老大起来,而我的心还是同儿童时代差不多。因此身心不调和,使人看了奇怪。 记得我初见《新儿童》刊物时,是六七年前,我在重庆避...
几年前的一段亲身经历,至今回忆起来,历历如在目前;然而其中的一点隐秘,我却始终无法解释。 患了老年性白内障,要动手术。要说怕得不得了,还不至于;要说心里一点波动都没有,也不是事实。坐车到医院去的路上,同行的人高谈阔论,我心里有点忐忑不安,一点也不想参加,我静默不语,在半梦幻状态中,忽然在心中背诵起来了苏东坡的词: 明月几时...
一想到郑毅生(天挺)先生,立即展现我眼前的是他那满面春风的笑容。我确实不记得他曾有过疾言厉色的时候。 我同毅生先生不能算是很熟识,却又不能算是很不熟识。我于1946年来北大任教,那时候的北大确实是精兵简政。只有一个校长,是胡适之先生,并不懂什么副校长。胡先生大概有一半时间不在北京,当时还叫北平。他下面有一个教务长,总管全校的科研和教学。还有一个秘书长,总管全校的行政后勤。再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