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 立即阅读
作者:老舍 阅读:11240 收藏:0
本书是一部以抗日武装斗争为主调的作品,它描写了我国军队乘敌人占领的“文城”空虚,派出便衣队偷袭城池的英烈行为,以及城内诸色人物种种不同的面目、心态和命运。告诉人们,在战争中敷衍与怯懦怎么恰好是自取灭亡。
文博士 立即阅读
作者:老舍 阅读:4015 收藏:0
本书写的是一个心术不正、怀有野心的留学美国后回国的哲学博士文志强,是一个不学无术却精于权术的文痞政客,他回国之后,半年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又不甘心当教员,于是打着留美博士的洋招牌,招摇撞骗,巴结权贵,钻营到名利双收的“专员”肥缺。他虽然也爱钱,但深知要弄钱,就得做官。因此他信奉的人生哲学是“钱本位加官本位”的二位一体。老舍用戏谑嘲讽的犀利笔锋,鞭挞了旧中国“儒林”中的丑类。
牛天赐传 立即阅读
作者:老舍 阅读:5170 收藏:0
长篇小说《牛天赐传》在老舍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创作风格日趋成热的标志。小说以敏锐的洞察力对旧中国市民阶层苟且、软弱、敷衍、调和的市民性格和独特的市民文化作了形象表现和纵深分析,传达出作者深沉的情感和时代责任感。写一夫妇看到门口有一个小孩子,把他捡回來了。老兩口正好沒有生育。这个孩子天是老爷给的就叫牛天赐,天赐什么都不会做,养父母一死,他就玩完了。怎么办?這时出來一个叫虎爷的人帮他,做小买卖……
离婚 立即阅读
作者:老舍 阅读:9149 收藏:0
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关于小市民的故事。书中描写了北京旧时政府机关里一群小职员们的悲欢离合的生活(婚姻生活),张大哥、老李是老舍在本书中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此书出版后好评如潮,是老舍诸多小说中最好看的一部。著名评论家李长之认为《离婚》这本小说,“高出于他先前的一切作品者”,赵少侯评之曰《离婚》的幽默“是真正的幽默”,老舍也最满意这部作品。
二马 立即阅读
作者:老舍 阅读:11032 收藏:0
从古到今,“爱情”就是作家们最爱拿它说事的材料。在《二马》中,老舍借着这么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嘻笑怒骂之间,不仅强烈批判了自身民族的暮气、懒惰、不思进取、事事顺人,同时也谴责了英国社会中的民族文化偏见。
赵子曰 立即阅读
作者:老舍 阅读:8163 收藏:0
讲述大学生赵子曰爱慕虚荣,不务正业,在学潮中沽名钓誉而被学校除名,赵子曰的邻居莫大年在赵子曰钦慕的对象——王灵石女士的门口,碰巧发现了赵子曰的最好的朋友欧阳天风要挟王灵石女士,之后莫大年告诉赵子曰,欧阳天风的行径,赵子曰于是便来到了天津,迷迷糊糊的过了几个月,为谋取一官半职,他先去一位将军家当家庭教师,良心发现帮助了一名被坏人控制的妓女,但怕被坏人报复,于是又回到了北京,之前莫大年告诉他的话,他早就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
老张的哲学 立即阅读
作者:老舍 阅读:15446 收藏:0
本书描写了20年代前后北京各阶层市民的生活及思想感悟。主人公老张,是旧北京一个无恶不作的无赖恶棍。他身兼兵、学、商三种职业,信仰回、耶、佛三种宗教;他信奉的是“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人生哲学,“老张哲学”的内涵和实质是赤裸裸的市侩哲学。
儒林外史 立即阅读
作者:【清】吴敬梓 阅读:17215 收藏:0
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作者吴敬梓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不堕落暴露小说的恶趣之中。在艺术结构上,《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骆驼祥子 立即阅读
作者:老舍 阅读:20369 收藏:0
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但最后,经历了三起三落,祥子已经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已经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一个曾经是那么要强的头等车夫,最后却还是没有挣扎出悲惨的命运。祥子是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苦难与无奈。
聊斋志异 立即阅读
作者:【清】蒲松龄 阅读:738222 收藏:0
我国清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近500篇,或讲民间的民俗民习、奇谈异闻、或讲世间万物的奇异变幻、题材极为广泛。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作者蒲松龄一生科甲不利、生活清贫,对于当时的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创作的无数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及艺术形象,都有扎根于社会的思想内容基础,并由此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及爱憎等思想感情,其中,也熔铸了作者自己的感受,寄托了作者自己的孤愤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