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1、程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568
2、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北京:中华书局,2011:1483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1、南唐后主李煜的悲剧人生.光明新闻网[引用日期2014-01-26]
宋代陈师道《后山诗话》:今语例袭陈言,但能转移耳。世称秦词“愁如海”为新奇,不知李国主已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以“江”为“海”尔。
宋代王楙《野客丛书》:《后山诗话》载王平甫子游谓秦少游“愁如海”之句,出于江南李后主之意;又有所自。乐天诗曰:“欲识愁多少,高于艳濒堆。”刘禹锡诗曰:“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得非祖此乎?则知好处前人皆已道过,后人但翻而用之耳。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洪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春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宋代陈郁《藏一话腴》:太白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江南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彩。至寇莱公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
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诗有一联一字唤起一篇精神。李颀诗:“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只一“又”字,宋元以来抄者无数,终不厌烦。
明代董其昌《评注使读草堂诗馀》:山谷羡后主此词。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尤为高妙。”
清代尤侗《延露词序》:诗何以“馀”哉?“小楼昨夜”,《哀江头》之馀也。
清代王士祯《花草蒙拾》:钟隐入汴后,“春花秋月”诸词,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一帖,同是千古情种,较长城公煞是可怜。
清代沈雄《古今词话》:李后主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当以此阕为最。
清代冯金伯《词苑萃编》:王介甫问黄鲁直,李后主词何句最佳。鲁直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介甫以为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介甫之言是矣。顾以专论后主之词可耳,尚非词之至也。若总统诸家而求极致,于不食烟火;不落言诠,如女中之有国色,无事矜庄修饰,使当之者忽然自失,而未由仿佛其皎好,其惟太白“膜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乎,惜乎今之才人、动而不静,往而不返,识此宗趣者盖寡。
清代陈廷焯《云韶集》: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
清代王闿运《湘绮楼词选》:常语耳,以初见故佳,再学便滥矣。朱颜本是山河,因归宋不敢言耳。若直说山河改,反又浅也。结亦恰到好处。
清代谭献《词辨》卷二二:词(谓此阕及“风回小院”阕)终当以神品目之。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亡国之音,何哀思之深耶!”传诵禁庭,不加悯而被祸,失国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伤矣。《后山诗话》谓秦少游词“飞红万点愁如海”,出于后主“一江春水”句,《野客丛书》又谓李白之“愁高滟澦堆”,刘禹锡之“水流无限似依愁”,为后主词所祖。但以水喻愁,词家意所易到,屡见载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词而论,李、刘、秦诸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后主之“春江”九字,真伤心人语也。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起句,追维往事,痛不欲生! 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小楼”句承起句,缩笔吞咽;“故国”句 承起句,放笔呼号。一“又”字惨甚。 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满,苦痛未尽,仍须偷息人间, 历尽磨折。下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 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现代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这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作《虞美人》,被前人誉为 “词中之帝”,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据王轾《默记》载: “归朝(指李煜降宋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本词就是抒写这种怀念故国之情,哀叹亡国之痛的情怀的。
1、虞美人.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网[引用日期2014-05-20]
2、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113-118
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龙榆生先生纪念网站[引用日期2014-02-08]
最新评论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