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拉米公众号:lami_la
当前位置: 诗词 > 宋词 >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一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一

huànshā·ménshítánxièdàoshàngzuòshǒu·

zhàoshēnhóngnuǎnjiànlián绿ànwǎncánghuángtóngbáisǒusuī

鹿féngrénsuīwèiguànyuánnáowénguījiāshuōcǎisāng

译文

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儿童和老人喜悦地聚观谢雨盛会。

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猿猱听到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这样的盛况回家应告诉未能目睹的采桑姑。

注释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徐门:一作“徐州”。

石潭:在徐州城东二十里。此题后,傅本、元本、朱本、龙本、曹本尚多“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十七字。

:乌鸦。

黄童:黄发儿童。

白叟:白发老人。

睢(suī)盱(xū):喜悦高兴的样子。

麋(mí)鹿:鹿类的一种。

猿猱(náo):猿类的一种。

归家:一作“归来”。

文学赏析

第一首(照日深红暖见鱼)写谢雨路上所见之景:丽日、碧溪、游鱼、树木、黄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电影镜头,连续将客观景物一个个展现在读者面前。

“照日深红暖见鱼”,深红温暖的夕阳斜斜地映照潭水,把潭水染得通红也增加了一份暖意,而潭中的鱼儿欢快游玩,清晰可见,染红了的潭水、欢快游动的鱼儿都是春旱过后、大雨降后的情景,词人虽未点出春旱之时的情景,但读者可以想象那是一定是潭水干枯、鱼儿无处寻觅,这样的前后对比之中、温馨的画面之中隐含了词人欣喜的心态。“连溪绿暗晚藏乌”,沿着石潭向四处望去,看见成阴的绿树接连一片,而深藏其中的乌鹊发出鸣噪的声响,动静结合,更显幽静。“黄童白叟聚睢盱”,以黄童、白叟代称所有聚集的人群,词人看到他们都呈现出喜悦兴奋的神态。上片中红、绿、黄、白等色彩和谐搭配,动景、静景巧妙结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运笔灵动、构思精巧。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麋鹿在突然之间逢遇如此多的人群顿觉不习惯,有一种惊慌之感,而猿猱却一听到喧天的喜庆鼓声不招自来,极度兴奋,这一对比的描写情趣盎然。以动物的反映间接写出石潭谢雨的欢闹情景,不着一字,而风流自现,可谓神笔。“归家说与采桑姑”,结尾由实转虚,笔法灵活,词人想象这些观看长官亲自谢雨而欢喜异常、激动难耐的在场者,归家之后一定会把谢雨之时的欢腾景象向采桑姑细细说与。

在这首小词之中,词人丝毫没有描写自己的心境,但透过词人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读者自可体会词人无比兴奋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这五首词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对词的题材,有开拓意义。纵观整租词作,写到各种乡村景色:日照潭鱼、绿柳藏乌、麋鹿惊人、猿猱嬉戏、鸟鸢翔舞、草软莎平、轻沙无尘、桑麻光泼、蒿艾气熏;写到各种农作物和草木:麻叶、檾叶、枣花、莎草、蒿艾、黄瓜;写到各种乡村人物:黄童、白叟、采桑姑、村姑、醉叟、络丝娘、菜农;写到各种劳动生活:赛神、煮茧、缫丝、捋青、捣麨、买黄瓜;也写到村姑争看使君、口渴敲门讨水、询问庄稼收成等具体情节,写到作者对农民的真挚情意和对农民生活隐约的担忧。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这些在中国词史上苏轼是第一个卓有成绩的。

这组词在艺术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善于抓住特定情况下的景,抒发此时此地的情;善于运用平常的景,表现朴素而又丰富深厚的情;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作为同时所作的一组词,它们体现出写实的创作观念,情景逼真,富于生活气息;它们的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连贯,颇显剪裁之工;它们在艺术上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配合恰到好处;它们的语言清新朴素:这样的农村词在此前是不曾得见的。这组词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辛弃疾的农村词便直接受到苏轼词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21-125

2. 夏承焘 等.苏轼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429-436

3. 刘石 评注.苏轼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87-96

4. 徐房明.沁人心脾 豁人耳目——试论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吉安师专学报,1994(3).

创作背景

这组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当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参考资料:

1. 刘石 评注.苏轼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87-96

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34-739

名家评价

宋人曾慥:东坡长短句云:“村南村北响缫车。”参寥诗云:“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秦少游云:“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三诗大同小异,皆奇句也。(《高斋诗话》)

明人沈际飞:村落图。(《草堂诗余续集》卷上)

清人王士禛:“牛一骨瘤买黄瓜”,非坡仙无此胸次。(《花草蒙拾》)

近人刘永济:此时东坡但有与民同乐之感想,而无丝毫以官长自居之态度。古语有“民吾同胞,物吾同与”之说,此五词颇具此意味。(《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近人俞平伯:(其二)上片似乎白描,亦有所出。杜牧《村行》:“篱窥蒨裙女。”这里将一句化作三句,而意态生动。(《唐宋词选释》卷中)

近人周啸天:作者并没有把雨后的农村理想化,他不停留在隔篱的观察上,而是较深入地接触到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所以具有相当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把词的题材扩大到农村,写农民的劳动生活,对于词境开拓有积极的影响。(《唐宋词鉴赏辞典》上卷)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21-125

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34-739

3. 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510-511

4. 谭新红 等.苏轼词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30-134

最新评论共有0条评论

    我也来评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支持平台:iPhone,iPad,Android

    用移动设备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