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拉米公众号:lami_la

全部将文章加入收藏,方便下次阅读哦

天安门的礼炮 立即阅读

作者:茅盾    阅读:1074    喜欢:0

天安门的礼炮声庄严地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五周年。 天安门的礼炮也回响着六万万人民的同心同声的欢呼,——为了庆祝这节日,为了庆祝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成功,为了庆祝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人民宪法的诞生。 无线电波把天安门的礼炮声带到祖国的广大疆土的每一角落: 带到了这五年来扩建和新建的规模宏大、拥有最新装备的各种类的工厂,就在昨天,我们的勤劳、...

崇高的使命和庄严的呼声! 立即阅读

作者:茅盾    阅读:1003    喜欢:0

塔什干多么美丽而芬芳: 秋光明媚,远山如黛;绿树成荫,芭蕉未谢,玫瑰还开放着一季中最后一次的花;多采的菊花、大丽花以及其他不知名的野花把城市的路角和住宅前的小草地变成了乌兹别克民族式样的绚斓的地毡了; 林荫大道两旁高耸着白色洋楼,这些洋楼的民族形式的高圆柱和走廊,给人以轩昂、崇高而又柔和的愉快; 翠起红瓤,这是西瓜;湘色冰汶,这是甜瓜;紫皮桃,青皮桃...

可爱的故乡 立即阅读

作者:茅盾    阅读:1844    喜欢:5

浙江是个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材辈出的地方。虽然我仅仅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却深深地怀念它! 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春秋时,吴曾在此屯兵以防越,故名乌戍,何以名“乌”,说法不一,唐朝咸通年间改称乌镇。历代都在乌镇驻兵,明朝曾驻兵于此以防倭。乌镇在清朝末年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地当水陆要冲。清朝在乌镇设驻防同知,俗名“二府”,同知衙门有东西辕门,大堂上一副对联是“七藩两浙,...

冥屋 立即阅读

作者:茅盾    阅读:1347    喜欢:0

小时候在家乡,常常喜欢看东邻的纸扎店糊“阴屋”以及“船,桥,库”一类的东西。那纸扎店的老板戴了阔铜边的老花眼镜,一面工作一面和那些靠在他柜台前捧着水烟袋的闲人谈天说地,那态度是非常潇洒。他用他那熟练的手指头折一根篾,捞一朵浆糊,或是裁一张纸,都是那样从容不迫,很有艺术家的风度。 两天或三天,他糊成一座“阴屋”。那不过三尺见方,两尺高。但是有正厅,有边厢,有楼,有庭园;庭园有花坛...

故乡杂记 立即阅读

作者:茅盾    阅读:3559    喜欢:0

第一一封信 年青的朋友: 这算是我第一次写信给你。写几千字的长信,在我是例外之例外;我从来没有写过一千字以上的长信,但此刻提起了笔,我就觉得手下这封信大概要很长,要打破了向来的记录。原因是我今天忽然有了写一封长信的兴趣和时间。 朋友!你大概能够猜想到这封信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写起来的罢?是在我的故乡的老屋,更深人静以后,一灯如豆之下!故乡!这是五六万人口...

香市 立即阅读

作者:茅盾    阅读:1202    喜欢:0

“清明”过后,我们镇上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个月。 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祈神赐福(蚕花二十四分),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所谓“借佛游春”是也。

乡村杂景 立即阅读

作者:茅盾    阅读:1132    喜欢:0

人到了乡下便像压紧的弹簧骤然放松了似的。 从矮小的窗洞望出去,天是好像大了许多,松啧啧的白云在深蓝色的天幕上轻轻飘着;大地伸展着无边的“夏绿”,好像更加平坦;远处有一簇树,矮矮地蹲在绿野中,却并不显得孤独;反射着太阳光的小河,靠着那些树旁边弯弯地去了。有一座小石桥,桥下泊着一条“赤膊船”。 在乡下,人就觉得“大自然”像老朋友似的嘻开着笑嘴老在你门外徘徊——不,老实...

陌生人 立即阅读

作者:茅盾    阅读:1020    喜欢:0

火车不通、轮船不到的乡村,近来也闯进来了“陌生人”了。他们和火车轮船是本家。他们中间最有势力的,是兄弟俩。 我们先说“陌生人”中间的老大。 镇上有一座土地庙。如果父老的传说可信,则“该”庙的“大老爷”原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忠臣。三四百年来,他一直享受此方人民的香火,按理说,他应该保佑这一方的老百姓了。乡下人认为这位土地老爷特别关心蚕桑,所以每年清明节后“嬉春祈蚕”的所...

大旱 立即阅读

作者:茅盾    阅读:1217    喜欢:0

这是大旱年头一个小小乡镇里的故事。 亲爱的读者:也许你是北方人,你就对于这故事的背景有点隔膜了。不过我也有法子给你解释个明白。 第一,先请你记住:这所谓小小的乡镇至少有北方的二等县城那么热闹;不,单说热闹还不够,再得加一个形容词——摩登。镇里有的是长途电话(后来你就知道它的用处了),电灯,剪发而且把发烫曲了的姑娘,抽大烟的少爷,上海流行过三个月的新妆,还有,——周...

桑树 立即阅读

作者:茅盾    阅读:1353    喜欢:0

跟“香市”里的把戏班子一同来的是“桑秧客人”。 为什么叫做“客人”呢?孩子们自伙淘里私下议论。睁大了小眼睛躲在大人身背后,孩子们像看把戏似的望着这些“客人”。说话听不懂;他们全是外路口音。装束也有点不顺眼:他们大半穿一件土蓝布的,说它是长衫就太短,说是马褂又太长,镇上没人穿的褂子;他们又有满身全是袋的,又长又大,看上去又挺厚的土蓝布做的背心;年纪大一点的,脚上是一双土布鞋,浅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