禊泉出城中,水递者日至①。臧获到庵借炊,索薪、索菜、索米,后索酒、索肉;无酒肉,辄挥老拳。僧苦之。无计脱此苦,乃罪泉,投之刍秽②。不已,乃决沟水败泉③,泉大坏。张子知之,至禊井,命长年浚之④。及半,见竹管积其下,皆黧胀作气⑤;竹尽,见刍秽,又作奇臭。张子淘洗数次,俟泉至,泉实不坏,又甘冽。张子去,僧又坏之。不旋踵,至再、至三,卒不能救,禊泉竟坏矣。是时,食之而知其坏者半,食之不知其坏而仍食之者半,食之知其坏而无泉可食、不得已而仍食之者半。
【注释】
①水递者:打水的人。
②刍秽:指刍藁,干草。
③决:排除阻塞物。此处指把沟渠的水引到泉水中来。
④浚:疏通。
⑤黧(lí)胀:发黑胀气,指东西腐烂。
【译文】
禊泉出自城中,取水的人每天都来打水。奴仆婢女顺便到庵中借灶做饭,向和尚索要柴火、菜和米,后来变本加厉,索要酒、肉;如果僧人不给,他们就拳脚相加。庵中的僧人对此叫苦不迭,没有办法摆脱这些麻烦,于是就把罪责归在禊泉上,往禊泉里投放杂草和污秽之物。可是效果不显著,他们就挖掘沟渠的水,引到禊泉里,败坏泉水,禊泉从此就毁坏了。我知道了这件事,命令长工对禊井进行疏通淘洗。挖到一半的时候,发现有许多竹管堆积在井下面,都已经腐朽黑烂,散发腐臭的气味。等到把竹管挖干净,就看见杂草污秽,又释放出奇臭无比的气味。我派人淘洗了很多次,泉水终于重新涌出,由于泉水的本质其实是不坏的,重新又回归甘甜清冽。我走后,僧人又把禊泉败坏掉。没过多久,坏了又挖,挖了又毁,三番五次,最终实在不能再救了,禊泉就这样被破坏了。这个时候,吃禊泉水而知道泉水已坏的人有一半,吃禊泉水而不知道泉水已坏继续吃的人有一半,吃禊泉水知道泉水已坏没有泉水可吃、不得已而仍然取用的人又有一半。
壬申年,有人称赞阳和岭的玉带泉,我试着喝了几口,虽然不如禊泉的空灵,却比禊泉清冽得多,只不过玉带这个名字不是很典雅顺口。我说:阳和岭其实是我们家的祖坟所在地,我的曾祖父文恭先生诞生于此,遗传下来的勋业和家风,和这里的山水一样长久。昔日,孤山的泉水流出来时,苏东坡取名为“六一”,现在此泉的名字叫做“阳和”,这个名字十分恰当,不应该更换。
因为此岭和此泉在文恭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不必等到文恭出生,天本来就已经是阳气相合,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当地有好事之人,害怕玉带泉失却了姓名,所以就树立石碑署上名字,并且说:“自从张岱标记了禊泉,禊泉就被他据为己有,现在琶山是他们家的祖坟所在地,玉带泉被他霸占就更容易了。之所以树立石碑署上玉带泉之名,是害怕被他夺走。”当时有人把这话传了出去,阳和泉的名声就更加响亮了。
【译文】
【评点】
想到这些村野之人如此败坏禊泉,真是暴殄天物,让人感觉很是气愤。一口泉水惠及多方百姓,然而这些僧人就因为奴仆婢女们的骚扰就迁怒于泉水,这岂是以德报怨、普度众生的佛家所做的事情。而张岱为了这口井不惜花费物力人力淘洗清理,但是这些和尚真是无可救药。这口井是张岱发现的,并且慧眼识珠,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很多好处。岂料最后居然被这些愚昧之人毁弃,实在可惜。
壬申①,有称阳和岭玉带泉者②,张子试之,空灵不及禊而清冽过之。特以玉带名不雅驯。张子谓阳和岭实为余家祖墓,诞生我文恭,遗风余烈,与山水俱长。昔孤山泉出③,东坡名之“六一”④,今此泉名之“阳和”,至当不易。
盖生岭、生泉,俱在生文恭之前,不待文恭而天固已阳和之矣,夫复何疑!土人有好事者,恐玉带失其姓,遂勒石署之。且曰:“自张志禊泉而禊泉为张氏有,今琶山是其祖垄,擅之益易。立石署之,惧其夺也。”时有传其语者,阳和泉之名益著。铭曰:“有山如砺,有泉如砥。太史遗烈,落落磊磊。孤屿溢流,六一擅之。千年巴蜀,实繁其齿;但言眉山⑤,自属苏氏。”
【注释】
①壬申:崇祯五年(1632)。
②阳和岭:在今浙江绍兴的南面。
③孤山:在杭州西湖的西北角。北宋时隐士林逋隐居于此,有“梅妻鹤子”的美称。
④六一:指六一泉,此处为苏轼与惠勤上人哭欧阳修(欧阳修号六一)。作者在《西湖梦寻·六一泉》有详细介绍。
⑤眉山:指四川眉山,为苏轼出生地。
【评点】
好的泉水其实不在于名称,无论“阳和”还是“六一”都有其特殊含义,至于“玉带”乃村野之人的形象比喻,也不为过。可笑之处在于这些村野愚夫们竟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张岱想象成巧取豪夺的地主、不讲道理的恶霸。其实像张岱这样的爱泉者,他对泉水所做的事情,只不过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么一口清泉,并且让他们来品尝和受惠,在泉水遭人破坏的时候加以补救。以此他与禊泉的这一段缘分使得禊泉的名声和他自己的名声都传扬在外,哪里有霸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