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在线阅读

陶庵梦忆

Txt下载

移动设备扫码阅读

花石纲遗石

越中无佳石。董文简斋中一石②,磊块正骨,窋咤数孔③,疏爽明易,不作灵谲波诡④,朱勔花石纲所遗⑤,陆放翁家物也⑥。文简竖之庭除⑦,石后种剔牙松一株⑧,辟咡负剑⑨,与石意相得。文简轩其北,名“独石轩”,石之轩独之无异也。石篑先生读书其中⑩,勒铭志之。

【注释】

①花石纲:古代专门为皇帝搜罗奇花异石的特殊运输部门。北宋时宋徽宗为修建艮岳而成立,十艘船称为一纲。

②董文简:董玘(1487-1546),子文玉,浙江会稽人,官至吏部左侍郎。谥号文简。

③窋咤(zhúzhà):本指物体在洞穴中突出的样子,此处指洞窟。

④灵谲波诡:奇异神秘之态。

⑤朱勔(miǎn)(1075-1260):苏州人,宋徽宗时为皇帝搜罗奇花异石而劳民伤财。

⑥陆放翁: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⑦除:指台阶。

⑧剔牙松:即括子松,常绿乔木。

⑨咡(ěr):嘴与耳朵之间的部位。

⑩石篑先生:陶望龄(1562-1210),字周望,号石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担任翰林院编修、侍讲以及国子监祭酒,有《歇庵集》《天水阁集》传世。

【译文】

长江以南的花石纲遗石中,吴门徐清之家里那块石头可称得上是石头的祖宗。这块石头高一丈五尺,被朱勔移放到船上,承载石头的石盘沉入太湖底,寻觅不得,于是就这样算了。后来这块石头到了乌程董氏的手里,用船装载运送,到了太湖中心船又翻了。董氏花钱招募会游泳的人潜到湖底找寻,却先找到了当年的石盘,人们都十分惊讶,又下到湖底寻找石头,石头也很快被打捞上来,当时的人把石头和石盘比作延津剑。过了几十年后,这块石头和石盘为徐氏所拥有。再后来传到徐清之的手上,他花了三百两银子将它竖立起来。石头连石盘高二丈多,变化百端,难以形容它的样子。大概就像吴无奇游览黄山一样,只要看见一块奇石他就瞪大眼睛大声喊叫:“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越中没有好的奇石。董文简的书斋中有一块藏石,品相磊落端正,多个孔穴突出,疏阔爽朗、明畅简易,形状并无奇怪诡异之处。这块石头是朱勔当年主持花石纲时所遗留下来的,原是陆放翁家的遗物。董文简把石头竖立在庭院的台阶上,在石头后面种了一棵剔牙松,辟咡负剑,与石头相互映衬,意境相得益彰。文简在石头的北面修筑了一座小轩,叫做“独石轩”,意思是石头和小轩都是独一无二的。石篑先生在小轩里读书,雕刻铭文来记述这件事。

【译文】

【评点】

古人,尤其是文人,对奇石也是情有独钟,董文简书斋里的这块石头,不仅外貌磊落爽朗,并且其来头也不小,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遗物。正所谓石如其人,石头正象征着陆游炽热磊落的爱国情怀,传至明代也算得上是古物了,放在书斋,再配以松树,既有意境又能观石怀古,实在是雅事一桩。

大江以南,花石纲遗石,以吴门徐清之家一石为石祖。石高丈五,朱勔移舟中,石盘沉太湖底,觅不得,遂不果行。后归乌程董氏①,载至中流,船复覆。董氏破资募善入水者取之。先得其盘,诧异之,又溺水取石,石亦旋起。时人比之延津剑焉②。后数十年,遂为徐氏有③。再传至清之,以三百金竖之。石连底高二丈许,变幻百出,无可名状。大约如吴无奇游黄山④,见一怪石,辄瞋目叫曰⑤:“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注释】

①董氏:董份(1510-1595),字用均,号南浔山人,乌程(今浙江湖州南浔)人。官至吏部尚书,著有《沁园集》。

②延津剑:指龙泉、太阿两把宝剑。《晋书·张华传》记载了两把剑的故事:“丰城令雷焕得龙泉、太阿两剑,以其一与华。后华被诛,剑即失其所在。雷焕死,其子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跃出堕水。使人入水取之,但见两龙蟠萦,波涛惊沸。剑亦从此亡去。”后来就用“延津剑”称龙泉和太阿两剑。

③徐氏:徐泰时(1540-1598),原名三赐,字大来,号舆浦,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太仆寺少卿。他是著名园林留园的建造者。

④吴无奇:吴世奇,子无奇,号恒初,安徽歙县人。官至太常寺卿,有《绿滋馆稿》《史裁》等文集。

⑤瞋(chēn)目:指睁大眼睛。

【评点】

奇石当然指石头的形状怪异神奇,但这里介绍的这块花石纲遗石,不仅石头的形状从各个角度观看千万种变化,更特别的是它不凡的经历。石头和石盘宛若相生相连,石盘落入水中,多年后石头入水,于是两者再次重逢,真可传为一段佳话。爱石之人惊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作者也不禁为徐清之的这块石头感叹“岂有此理”了!

0.95%
花石纲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