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画舫录在线阅读

扬州画舫录

Txt下载

移动设备扫码阅读

大明寺考源

法净寺即古大明寺,《宝祐志》云:“大明寺即古栖灵寺,在县北五里,又名西寺。寺枕蜀冈,上旧有浮图九级,见于《大观图经》。”《平山堂小志》云:“宋孝武①纪年,以大明寺适创于其时,故曰大明寺。栖灵之名,见于唐刘长卿②诸人诗,似在大明后。《志》云:大明寺即古栖灵寺,则栖灵又似在大明前,未知所据。”释赞宁《高僧传》云:“释怀信者,居广陵,初无奇迹。会昌三年,武宗将欲湮灭教法。有淮南刘隐之薄游四明,旅泊之宵,梦中如泛海,回顾见塔一所,东渡,是栖灵寺塔。其塔第三层见信,与隐之交谈,且曰:‘暂送塔过东海数日。’隐之归扬州,即往谒信。信曰:‘记得海上见时否?’隐之了然省悟。后数日,天火焚塔俱尽③。”《嘉靖志》云:“宋景纯中,僧可政复募民财建塔七级,名曰多宝。郡守王化基以闻于朝,赐名普惠。既而塔与寺俱圮。又《小志》云:明万历间,郡守吴平山即其址建寺,复圮。崇祯间,巡漕御史杨仁愿重建。本朝顺治间,郡人赵有成捐募增修。康熙间,圣祖赐“澄广”匾及内织绫幡。雍正间,汪应庚再建前殿、后楼、山门、廊庑、庖湢④。金坛蒋衡书“淮东第一观”⑤五大字,刻石嵌门外壁上。寺东建藏经楼、云盖堂、平楼。世宗赐“万松月共衣珠朗,五夜风随禅锡鸣”一联。乾隆间,应庚孙立德、秉德于寺西增建文昌阁、洛春堂,上赐“蜀冈慧照”匾,及“淮海奇观,别开清净地;江山静对,远契妙明心”一联,并石刻石经观音像一轴,石刻心经塔一轴,“福”字三个。寺门面南,始于明火光禄文津所辟,前建枋楔,四柱三檐,木皆香材,檐下藏冻雀数万,危若鹘栖,仰如伞盖。下甃白玉石地,古树对立,孥云攫石。两 墙八字向,右西折为平山堂大门,左东折墙上,即蒋湘繁所书“淮东第一观”石刻处。门内天王、地藏、三世佛殿、万佛楼,均如丛林制度。殿左古栖灵塔基,即《览胜志》云塔址在今云盖堂是也。殿后为万佛楼五楹。康熙十五年五月朔,江北地震,楼倾,此汪氏复修者。楼后厅事三楹,为方丈,中有老杏一株。诸山皆以是寺为郡中八大刹之首。

【注释】

①孝武:即南朝宋孝武帝,名刘骏,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其年号大明(457—464),大明寺建于此时,因以得名。

②刘长卿: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官至督察御史,曾在扬州为官,擅长五律,工于五言。写有《登扬州栖灵寺塔》一诗,曰:“北塔凌空虚,雄观压川泽。亭亭楚云外,千里看不隔。遥对黄金台,浮辉乱相射。盘梯接元气,半壁栖夜魄。稍登诸劫尽,若骋排霄翮。向是沧洲人,已为青云客。雨飞千拱霁,日在万家夕。鸟处高却低,天涯远如迫。江流入空翠,海峤现微碧。向暮期下来,谁堪复行役。”唐代题咏栖灵塔的人很多,如李白、高适、白居易、刘禹锡等均有诗作。

③“天火”句:关于栖灵塔焚毁一事,《太平广记》也有记载:“扬州栖灵塔,中国之尤峻特者,唐武宗末拆寺前一年,天火焚塔俱尽,白雨如泻,旁有草堂,一无所损。”

④庖湢(bì):庖,古时指烹饪的地方,即厨房。词意为厨房和浴室。

⑤淮东第一观:见于宋代秦观次子《由平山堂韵》诗:“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收佳处入雕栏。山浮海上青螺远,天转江南碧玉宽。雨槛幽花滋浅泪,风卮清酒涨微澜。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时扬州隶属于淮南东路。

【点评】

一段一史,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就是大明寺的历史,但在这里大明寺和栖灵寺的关系较为模糊。其实,二者关系并不复杂,关键问题在于栖灵塔。有记载称隋文帝杨坚仁寿元年,杨坚为了给自己过生日,下令在全国三十个州建立三十座供奉佛舍利的塔,而选址建在大明寺附近的这一座就叫做栖灵塔。塔高九层,所谓“中国之尤浚特者”,便是最高地位的象征。也正是由于这座塔,大明寺就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栖灵寺。唐朝会昌三年,栖灵塔被焚毁,后人便又恢复了大明寺原本的称呼。只是到了清初,“大明”这个名字显然容易让人想起刚刚灭亡的大明王朝,引起不必要的“文字狱”,于是清康熙时又将它改称为栖灵寺,乾隆临幸扬州之时,更是替它取了一个具有宗教意味的名字——“法净寺”。这个名字一直延用到1980年,最终还是恢复了大明寺的旧称。但是,对当地人来讲,无论是“法净寺”,还是“大明寺”,这么称呼的人很少,大部分人还是习惯称它为平山堂。可能是因为平山堂是大文学家欧阳修所建,人们基于对这位郡守的怀念和崇敬,便一直延用平山堂的名称。目前平山堂也是大明寺中最有观赏游览价值的所在。

0.99%
大明寺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