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本官商士民祝釐①之地。殿上敬设经坛,殿前盖松棚②为戏台,演仙佛麟凤、太平击壤③之剧,谓之大戏④,事竣拆卸。迨重宁寺构大戏台,遂移大戏于此。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⑤,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⑥,统谓之乱弹⑦。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而黄元德、张大安、汪启源、程谦德各有班,洪充实为大洪班,江广达为德音班,复征花部为春台班,自是德音为内江班⑧,春台为外江班⑨。今内江班归洪箴远,外江班隶于罗荣泰,此皆谓之内班⑩,所以备演大戏也。
【注释】
①祝釐(xī):祈祷祝福。
②松棚:用松树枝叶搭的棚舍。
③击壤:传说唐尧时代,天下太平,有老人击壤(敲打土地)而歌,后便用“击壤”形容太平盛世。
④大戏:这里是指整本戏。
⑤花、雅两部:即花部、雅部两大剧类,是清代乾隆年间区分戏曲剧种的两个名称。花部指昆山腔以外如京腔、秦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等地方戏曲剧种,风格粗犷,语言通俗。花即杂,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调。因此花腔的诸调又被称为乱弹。雅部专指昆山腔,奉昆曲为雅乐正声。因其多受封建士大夫的喜爱,故而称为“雅部”。
⑥昆山腔:戏曲声腔剧种,形成于元末,起源于江苏昆山,曲调细腻婉转。它是一种最完整的戏曲表演体系,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珍品。京腔:戏曲声腔剧种。明末清初弋阳腔传到北京后,与当地语言结合而成,唱腔清新柔和。乾隆末年,随着秦腔、徽调相继进京,京腔开始衰落。秦腔:戏曲声腔剧种。形成于明代中叶,起源于陕、甘一带,是梆子腔中首先形成的剧种,声音高亢激越。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弋阳腔:戏曲声腔剧种。起源于元代江西弋阳,明代最为流行,后与各地戏曲结合,形成高腔系统,音调高亢。梆子腔:戏曲四大声腔之一。是用梆子作打击乐器的剧种统称,因其用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起源于陕、甘一带。罗罗腔:戏曲声腔剧种。清康熙年间流行于湖北、江西,乾隆年间传至扬州。腔调轻松活泼,类似民间小曲。二簧调:戏曲声腔剧种。清代初期由“吹腔”、“高拨子”在徽班中演变而成。
⑦乱弹:昆腔以外所有剧种的总称,也就是花部。
⑧内江班:即德音班,组班人为江春,专演昆剧,故称内江班。
⑨外江班:即春台班,组班人也是江春,专演乱弹,演员多来自外地,故称外江班。
⑩内班:原指官办的正式戏班。上述戏班虽为富商组建的私家戏班,但格调高雅,水平高超,与官办类似,故也称作“内班”。
在这篇文字中,李斗介绍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剧场演出的发展。旧时的戏曲演出,多是有钱人出资请戏班到家中唱堂会,或是在民间的节日庙会上进行表演。富户人家出资随时可以看戏,而百姓只有到节日期间才可欣赏。但是随着戏曲演出的发展,出现了比较固定的剧场演出。虽然还不是完全营业性的剧场,但是舞台已经比较固定,戏曲因通俗易懂,被百姓所喜闻乐道,逐渐成为日常娱乐的重要方式。
【点评】
《扬州画舫录》被视为中国戏曲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李斗在书中用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当时扬州的戏曲发展情况,为后代进一步研究清代地方戏的发展以及艺术特点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书中对戏曲种类的划分十分精细,一些戏种如今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甚至已经失传,但是我们仍能从中看出当时经济昌盛下孕育出的文化繁荣的景象。本书第五卷的戏曲内容尤为丰富,有概述、有传记、有曲目,堪称戏曲实录。
二是官家或盐商蓄养戏班的风气形成。这在扬州是有其时代原因的。康熙、乾隆均六下江南,临驻扬州,两淮的盐务为迎接圣驾而准备供奉演出,于是官商纷纷蓄养戏班,包含多个剧种,以博得皇上的欢心。为了便于管理和随时应召,当地的官员士绅将戏班集中在扬州,分成花、雅两部,最初花部、雅部只是对不同演出部门的称谓,后来演化成了戏曲剧种的代称。由于盐商组建戏班的热情很高,一些外地的江湖戏人纷纷投奔而来,扬州一时出现了大批优秀的戏曲演员,这也使得扬州成为当时除北京以外又一大戏曲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