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到徽州
三月的北方虽然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萧瑟,但江南已是大片的油菜花开的过份张扬浓烈了,以致面对那耀眼的金黄,我的眼睛竟有些不适应,有一种被覆盖后的迷朦。当柔风夹挟着一丝湿润的花香向我袭来的时候,我的目光所到之处是远山树影,翠竹碧水,还有那田野弯腰锄草带着斗笠的村妇。
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这就是曾显赫一时的徽商梦中的故园吗?这是曾诞生过多少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是我梦中的美妙,无梦的真实。
就是这自古多山的贫瘠的土地,使山地民族生长出了另一种生存智慧,弃农经商,兼把山上的特产:茶、墨、砚、纸、漆、竹,通过这泱泱水路,下芜湖,沿长江而行到上海,再行到全国各地。
就是这条水路,走出了一代代徽州人,就是这些徽州人,他们在外忍孤寂,学本领,家族氏的团结和打拼,形成了徽商这一有强烈地域特色的群体,并有“无徽不成镇”之说。
自古商人被人误说成“商人重利轻别离。”又有谁能解个中味?在外发达了的徽州人,他们把大笔的银钱寄回家,扩厅堂、修宗祠,把在外所有的辛苦全融在这厅堂廊柱间。他们明白树人之本,在于兴学,又有多少人家的儿郎从这里走上读书入仕之路,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说。这当数程朱的理学;“绩溪三胡”的“朴”学之正宗;最近者当数胡适也。他与“三胡”不是同宗,续不上家学的渊源,但可说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在美国获得的35个名誉博士学位,至今无人打破。
我倘佯在这皖南民居里,在那长方的天井里,望见的是一方蓝天,还有藏在白云后面高远的世界,我想,那当年的读书郎,一定是从这里把心放飞到外面世界的。朗朗的读书声在社学高大的墙壁上慢慢的下滑,随夕阳沉入大地,一天的功课也在炊烟的升腾中告一段落。
石桥、流水、落日溶金。桥下的石阶尽处,有一浣衣的女子,正是浆洗的时候,半条街都传来棒槌敲打砧板的声音。时光在这里仿佛停止不前,一切都慢了下来,这时的老街像一位安祥的老人,迈着蹒跚的步子,被夕阳拉长的影子轻抚过每扇门楣,转瞬便把不多的天光关在门外,院落内暮色四合。说实话,这里很美,美的庄重而厚实,但又蕴含着一种气息,在不经意间徐徐地向你传递着。
在这建筑的斗拱里,我看到了民间的精湛和淳朴,那木刻的浮雕,精细到毫发间,有一份不事张扬的端淑。素柱雕廊,不施粉黛,有一份自然的亲近。随便进入哪一家,都有人招你唤你,如进自家厅堂。
徽州商人,早已形成了一种徽州文化,让人沉浸其中。今天的徽州,留给我们的不单是历史的痕迹,更多的是人文的厚博。
已是入夜,睡不着,披衣站在窗前,已有新月挂在中天,不禁想起《乐隐词》中的句子:
短短横墙
矮矮疏窗
花楂儿小小池塘
高低叠障
绿水旁边
也有些风
有些月
有些凉
今晚的月是有点凉,我想那是独在异乡的缘故吧,不如摁灭床头的灯盏,把月光请到屋里来,好享受这份孤独的月光吧!就这样想着,满屋的清辉便摇曳起来,我朦胧中竟想起那痴情的女子曹诚英,这位曾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女才子,她把自己连同一片痴情全交于胡适之先生,有烟霞洞的青山绿水可以作证,他们在西湖泛舟,在寺院听禅品茶,过翁家山看桂花。欲爱不能,欲罢心痛,只能发愤读书,为爱的人独善其身。七十一年的生命,七十一年的相思路,最后孤独地躺在了故园的土地上。
斯人已去,连在这荒野外的墓碑也久无人打扫,荒草依依,大概也只有今晚的月色相伴了!
月是好月,饱满而鼓胀,仿佛掬一把就可以在手上开出花来,但一丝隐隐的东西却从心底升起,没有缘由地席卷了我-------
在徽州,在这满月清辉的夜晚!那半卷帘儿的背后,该有多少秋娘与泰娘们期艾的目光吧,心线悠悠飘向那千里之外,遥问:“何日归家洗客袍?”天地寂寥。